目录

大梦一场

回到乡下老家,我把二楼大客厅布置成了办公室,置办了张大号升降桌,配上两台大显示器,宽带也升级到了千兆。

今年大部分时间,我就在这里上班。

上班累了,一抬头,落地窗外就是一片稻田。离家 50 米是村活动广场,我偶尔去玩玩滑板;天热了, 每天中午就去山里水潭练习游泳;下午下班后,常沿着进山路跑上一两个小时,或者骑行;晚上,就刷点动漫,或者研究点技术。每隔一两个月,我会去一线城市参加些感兴趣的技术会议,感受下氛围,或者干脆找个地方旅游上班,顺道联络联络老朋友老同学。

现在这样的状态,就是我目前理想中的生活。


很难想象,就在六年前,我曾心灰意冷,觉得前途无比黑暗。

那时的我学业彻底失败,孤注一掷地奔到深圳,想找一个进入 IT 行业的机会。幸运的是,我入职了一家小作坊当「全干工程师」(啥都得干),在城中村 10 平米的单间里,用两年青春换来了技术经验和一点自信心。接着跳槽,职业生涯才算步入正轨。又过了四年,因为一些事情选择了辞职,Gap 3 个月后,机缘巧合下才入职了现在的公司,开始了如今的生活。

这其中种种,我之前在《我的四分之一人生》 中已讲得很详细,只是自那之后到现在,又是两年过去了。

上周一口气把《凡人修仙传》动画刷完,看到主角韩立结丹时,里面一句评语让我感慨万千:

伪灵根、散修,能走到今天这般境地,还真是不容易啊。

是啊,不容易。年岁渐深,码龄渐涨,薪水也水涨船高,我终于走到了一个能喘口气的阶段。虽然我现在的薪资可能只是很多人的起点,但知足常乐,开心比啥都重要。只要不背上买房、结婚这些重担,即使不刻意去省钱,到 35 岁我也应能攒下一笔可观的财富。到时候,就算 IT 这碗青春饭真没得吃了, 只要手里有钱,不管接下来干啥,底气总会足很多。


当然,能从那段黑暗里走出来,光靠努力是不够的。正如一位长者的名言:「一个人的命运啊,当然要靠自我奋斗,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。」

我很难说清自己是否有 IT 天赋。大学自学编程时,经常憋好久都写不出几行代码,无数次想过放弃瞎折腾,老老实实把声学学好算了。即便是现在,代码能力也算不上多强。

要说有什么比天赋更重要,可能还是兴趣吧。因为是在做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,所以不觉得苦不觉得累。在困难面前,我往往诉诸行动,而不是怨天尤人。还有就是,我尽量让自己每个错都只犯一次。可能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习惯让我慢慢攒下了现在这份不错的 GitHub Profile、持续更新的技术博客,以及在 X 上靠分享获得的一点知名度。

当这些个人积累,恰好又遇上了 IT 行业的时代浪潮,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作为催化剂,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正是这些因素凑在一起,才得以让一个本科结业的学渣,也能次次找到满意的工作。


年轻时用健康和时间换钱,压榨精力,忽略家人,也压抑着心底的小念想。这两年,我开始各种「找补」:带父母妹妹看牙洗牙,用徒步、游泳、骑行找回健康,把厨房电器填满,到处旅游结交朋友。

2025 年已经临近尾声,我这份新工作还有乐乐的学业都逐渐稳定了下来,Q3 在工作上做得还不错,领导给出了「Exceeds Expectations」的评价,算是个很不错的新开始。

总之,我又回到了我出生的地方。安徽建筑大学那朦胧的易海,图书馆里陪伴我四年的 IT 书架区,那张写着我挂掉十多门课的成绩单;深圳摩天大楼里的工位,早晚高峰的地铁公交,以及城中村那 20 平的单间…… 这一切,都渐渐成了回忆,有时甚至觉得那只是大梦一场。

梦醒,我渐渐睁开双眼,拉开窗帘,打开落地窗,迎接新一天穿过稻田的阳光。看来,又会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呢。

未来又待如何呢?「且行且寻」。